2020年4月23日 星期四

轉載: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科技產品生產線將加速自中國移轉至其他亞洲國家

消息來自 Taitra 商情快蒐
撰稿人:經濟部 / 駐奧地利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經濟組



依據奧媒標準報(Der Standard)本(109)年4月23日報導,自2016年川普總統入主白宮後不久,美國政府指控中國政府透過中資大型網路設備供應商進行間諜活動,並對中興通訊及華為等幾家大型中資企業展開制裁行動。隨著美中貿易衝突而引發之關稅戰,不少外商開始把生產線搬離中國,而新冠疫情爆發後更加速國際廠商外移趨勢。正如美媒彭博社之評論,「中國製」電子產品行銷全球之時代即將結束。
中國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因其相對低廉之工資、寬鬆之勞動法規,以及基礎建設不斷改善,曾吸引不少台灣企業如富士康等前往設廠,進而為Apple、三星等知名廠商提供完整之生產鏈,歷經30餘年發展,中國已儼然為全球供應商之生產基地;惟美中貿易戰及新冠疫情催化國際廠商之外移計畫及行動。
自美中貿易戰開打後,有些外資製造商已計畫逐步將生產線搬離中國,惟或因擔心中國政府阻擾而大多默默進行。近來此種現象已有改變,iPhone最大代工廠商緯創資通向媒體表示,該企業正加強全球布局力道,預計至2021年將有50%之產能是在中國境外。另有些仍持觀望態度之外商,因新冠疫情而遭供應鏈斷鍊之慘痛教訓,轉而加速進行移出中國計畫。
雖然川普總統一再呼籲製造業重返美國,惟渠知道至少iPhone生產線不可能短期內在美國出現。對大多數製造商而言,取代中國作為生產基地之對象並非美國,而是如越南或印度等其他亞洲國家。奧媒指出,中國政府面臨製造業外移潮並不會袖手旁觀,實際上已陸續接洽各大企業,並提出滿足其經營需要試圖挽留。

2020年4月22日 星期三

我國物聯網資安標準,國際宣傳,超前部屬

Ad by IDB (Industry Development Bureau), MOEA, Taiwan

* 下方宣傳文章之英文內容,已經刊登於 歐洲專業 DETEKTOR
   International 01-2020 magazine (請按左側連結檢視)
--該雜誌已於4/初正式於全球專業市場發行,將觸及專業讀者群 48,000+ 
(66%讀者群位於 EMEA--歐洲、中東、非洲)地區). *

始自2017年底,台灣政府集結產業菁英、資安專家、以及此領域之學者之專業與資源,致力於「物聯網資安標準與檢測規範」之訂定,並於2018年中旬正式頒佈。時至今日,IP Camera的檢測認驗證標準已經成為國家標準(CNS16120),而其他連網設備的規範則還在申請程序中。這些標準與規範旨在幫助台灣在地這造商能夠在它們的IP Cameras, NVRs, 以及DVRs產品內的資安機制與設計能更嚴謹。

不僅僅在對抗新冠病毒疫情防止擴散方面貢獻卓著,台灣在預防駭客攻擊連網影像監控設備與系統方面也做出有效的改善成果。 


據資策會(數位經濟、產業升級、以及人才培育之研發組織與智庫)表示,影像監控系統系列的標準(TAICS TS0014-1 v2.0—for IP Cameras, TAICS TS-0014-3—for DVR, and TAICS TS-0014-4 v1.0—for NVR)UL2900規範需求相符合程度達到72%。此標準與規範,當收到產業反應或市場反應有爭議時,就會由資策會進行督導列入審校及更新。

2018年開始,TSSIA安防產業協會,接受政府計畫分包,與TAF核准檢測實驗室,依據最新的標準,對產業提供輔導顧問服務。 至今,已有22家台灣製造商...        閱讀(中文)全文,請按此進入




2020年4月15日 星期三

去中國化 將成商業顯學?!

(圖片來源: 香港經濟日報)

這周有關新冠病毒疫情的衍生重要新聞,在我看來,首重日美政府正式宣布,將撥款補助他們在中國設廠或設立的企業,撤離中國,以分散風險。

自去(2019)年的中美貿易戰影響下,在中國的美國企業,經法新設的調查,已經顯示將有超過1/3的美資企業將計畫遷離中國,轉向東南亞或墨西哥。因為可能導致成本增加,根據德國商會2019/11/12公布的一份研究報告,在中國經營業務的德國企業,有超過100家正計劃將全部或是部分的業務移出中國。

加上2020年初以來的新冠病毒的疫情已經全球化流行,並且重創各國醫療體系與經濟,這也引發各國政府省思產業政策,相關的跨國企業也警覺到不能再高度依賴中國市場。媒體還紕露,日本政府最近已宣布將出資22億美元來協助日資企業撤離中國。 美國白宮國家經濟會議主席 庫德洛(Larry Kudlow)也呼籲,在中國的所有美國公司,應該全部撤離中國;據消息,美國政府將給予將從中國撤離的美國企業,針對搬遷所牽涉到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礎建設、裝修、運輸...等所有費用,給予100%之補助/費用報銷。

歐美日企業 將大量出逃

美國目前來自亞洲進口的產品,主要運自13個國家:  中國(含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印度、越南、泰國、印尼、新加坡、菲律賓、孟加拉、巴基斯坦、斯里蘭卡、以及柬埔寨。 因此,這項政策,將使得原來在中國的許多外資企業,紛紛出逃,並將廠房、設備、及採購資源,轉投入中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國家。   

全球製造業諮詢公司科爾尼(Kearney)的合夥人范登‧博舍(Patrick Van den Bossche)在近期的報告中說,美國生產商30年前基於成本考慮而在中國製造和採購,美中貿易戰加上現在COVID-19(中共病毒)疫情進入最關鍵的時刻,美商必須考慮未來是否能夠應對無法預料的經濟衝擊。並表示,雖然疫情對全球社會與經濟的危害與影響程度,仍無法預估,但是無論如何,中國的製造活動及貿易榮景,都不可能恢復到之前的狀態。

吸引外商落腳台灣 可望一救三
-- 救房市、救失業、救經濟


因為中美貿易戰,台灣去年許多產業/經濟研究機構,對於台灣2020年的經濟展望,都預計有超過2%的實質經濟成長率。 2019/12/18 中研院經濟所的周雨田教授,在一場會議中報告表示,因得利於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國際轉單效益、國內科技大廠增購設備及前瞻計畫帶動內需,能抵銷國際經濟放緩,預估明年實質經濟成長率為2.58%。



但,經過自2020年1月初以來的新冠病毒疫情的肆虐後,IHS研究機構與台灣央行,於3/19紛紛下修今年度台灣的經濟成長率為1.0% 或1.92% (如上圖)。

如果台灣政府的政策,除了祭出經濟紓困方案外,應該強化台商回流與外商投資的優利政策,搶納這一波要從中國外撤的歐美日企業,來台設立公司、廠房...等,不僅能救現在低迷的商辦房市,也能提高台灣的就業率 (降低預期的失業人數)。進而,台灣今年年底的經濟表現,也能有機會接近去年底預估的成長率。

全球疫情何時止?

4/7 英國BBC中文新聞網中,引述了 全球保險公司FM Global的全球恢復力指數 (評估130個國家之政治穩定性、企業管理、風險管控、供應鏈及透明度的綜合條件表現),如右圖:

但是,這份BBC新聞報導中,特別提示 丹麥新加坡美國盧旺達紐西蘭 這五個國家,在這場疫情的政府運作穩定,快速恢復經濟活動的機會很大!

除了中國以外,2020/4月中旬,在美國、法國、義大利 等國的疫情已經見到趨緩的轉戾點。 美國川普總統,正期望(準備)在5/1,恢復經濟活動。 台灣,原來擔心春節假期的出遊人潮的影響,也因為4/14的零確診,稍稍令人寬心。歐洲好幾個國家(如奧地利、丹麥、德國),都預期5/中旬後,可以讓餐廳、百貨公司等可能有大量人群聚集的場所恢復營業。

但是,疫情確實重創歐美各國。 歐洲央行副行長 Luis de Guindos 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歐元區可能在今年度第三季,看到增長。 但是,可能要到 2021年,才會看到經濟活動真正復甦。德國Ifo經濟研究院的研究員 Stefan Lautenbacher,在4/13表示,今年歐元區GDP將呈現-10.5%的負成長。該機構主管 Timo Wollmershauser則預測,德國失業率,將飆升到5.9%,短期失業的人數,可望上看250萬人左右。

轉單商機(春燕)  即將於下半年到來

如果歐美各國政府,都預期並準備讓經濟活動在5月中旬以後,紛紛恢復,並祭出政策,穩定商業運作,並進而刺激經濟的提振的話,台灣各行各業,應該要準備好,承接即將到來的採購轉單商機!!

如果保守估計,歐美廠商紛紛於5月底開始經濟狀態整理,7月份調整好再出發的策略,那麼,8月中旬以後,就將會開始看到解封後的"報復型"轉單與採購訂單!!

儘管疫情(危機)尚未過去,經濟狀況也還沒有真正的活動,但是,
台灣企業、廠商們,千萬不要頹喪、或靜止甚麼都不做!!  
現在,也是我們(企業/廠商),
要開始調整政策,準備好自我狀態 (如下圖)
靜待即將飛來的(春燕)商機的到來!!

【補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據最新一期 (2020/4/8發行) 天下雜誌中 "為後病毒世界做好準備"--給CEO的12個建議中,引述貝恩公司資深合夥人 James Allen的一段話:

未來的世界只會充滿梗多不確定性,企業領導人應該
將眼前的疫情衝擊,當成應對新世界的一場彩排。 
他強調,今日所鍛鍊的肌肉記憶,
將可讓他們為下一代業務做好準備。 

文章中,整理的五個R,也是現在企業主,最要趕緊加強落實的調整與準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0年4月14日 星期二

AI影像分析 蓄勢待發! (Video Surveillance 專題系列報導)

Memoori’s 2019 world report on the physical security industry shows that video surveillance product sales reached $19.15Bn in 2019 and could reach $35.82Bn by 2024.

Memoori的2019全球安防監控科技產業報告中披露,在2019年的影像監控產品的銷售額已經達到191.5億美元,並且有機會在2024年達到358.2億美元規模。

因為這份報告是在(新冠病毒危機攻擊荼毒全球之前)2019年底發布的,所以,對於未來趨勢之成長與預測,與目前的現況顯然會產生很大的差距。

在這份Memoori的預測報告中,顯示了產業有史以來最高的漲幅,並且詳細說明了促使成長動能的因素--尤其,其中的AI影像分析軟體現在已經大規模進入了商業市場應用。

該機構分析師也發現  VSaaS(影像監控租用服務)市場也預測可能每年成長約15%,並且對於物聯網應用的衝擊還無法完全預期(預測)。他們也認為,網路影像攝影機 (IP Video Cameras)也將成為商業與工業建築應用的最有用的前端感知設備。

AI影像分析 可助一臂之力

所以,在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大流行之前,Memoori調查機構建言說,AI影像分析對於影像監控產業的銷售將提供助攻,可望到2024年可望達到35億美元的產業貢獻。 此機構預測 人工智慧影像 (AI Video)在即將到來的十年間,成為主要(產業)遊戲規則的變革者, 而且,中國地區(業者)將到2024年掌控全球 AI影像分析軟體市場產能的50%;不過,在西方國家(市場)中所重視的個資隱私問題,將抑制這類科技的成長速率。傳統的影像監控企業(業者),自然視 AI影像分析,可以讓現有的庫存/產品產生差異化,以能促進銷售的特點。

攝影機中所內建影像分析的功能,如動態偵測、臉部辨識、及物件偵查,對監控點所擷取的畫面所分析的影像數據,可以排除狀況並有效率地將必要影像與數據傳到中央伺服器中。 這也能讓系統有效地使用傳輸與儲存頻寬與資源。

雲端服務 已增加信賴感

根據這份報告 (其中顯示許多在2019年的安防科技產業中之證明),雲端服務,特別是VSaaS應用模式,已經打破了它的利基市場的瓶頸,也對於此商業模式的產能與效用不再提出質疑。當年度(2019年)對於此模式的需求已看到大幅度地上升,而且 Memoori預測這類產能在未來的五年內將以最少12% CAGR(年複合增長率)的速度成長。

該報告中,也指出建築物聯應用(BIoT)也將在未來幾年內落地實現,將使用網路攝影機 (IP Cameras)直接與其他相關應用系統連接,不僅可以減少系統功能之重疊,也能減少建築物中使用的系統軟硬體成本;而 IP Cameras將會成為建築物內應用的重要前端設備與主要元件。該機構研究人員說,這將會改變市場中的生態鏈並且也因此將導入更多創新業者進入這個產業。

將見到更多創新產品

這份研究報告中指出,去年度全球的經濟狀態及貿易交流狀況,還仍舊相當穩定;也看到許多創新功能產品可以補強系統的效能並超強表現。許多高品質信譽的品牌商,在去年(2019)許多業務報告中也都有提到這類的策略運營結果。Memoori機構在過去預測,前兩年中的非中資企業間的併購案,將可望有助於提升企業業務規模擴大;但是實際上,經查,經過整併案後2的企業並沒有甚麼很明顯的正向改變。

區間市場的變化

過去8年間,影像監控科技產品的銷售在地區分布上已經產生主要(重大)的改變。亞洲市場的成長率表現視最高的,幾乎年年高速成長,預測有大量的潛在需求量能,還待開發應用;該區間中主要的成長在中國,然而,市場的滲透率仍不到北美市場的一半。 在這個商業潛能被開發出來後,中國市場規模將有可能比北美市場的兩倍還大。

新冠疫情(Covid-19)的衝擊

在本月初剛發行的 DETEKTOR International 01-2020雜誌的第十頁中,發表了Memoori的 James McHale 執行長,補充對於全球警報設備、門禁系統、以及影像監控產業,在Covid-19新冠病毒疫情衝擊下的影響報導。他預測在今年度第一季的整體表現,將因為需求減少下滑5%,並且在未來的三個季度中持續下跌。

但是,他也觀察到有些影像監控領域,如 AI影像分析為例,將可望持續成長。McHale執行長說,尤其當執法部門被要求執行新的勤務,其所帶來的壓力增加時,就有可能用AI影像分析的功能來扮演重要的腳色,維護社區街道的秩序與安全。


線上閱讀本文(原文)AI video analytics ready to take off 
                            及其他相關系列報導



                                                    或,  
查詢 如何參加 Special Editorial Program 系列報導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