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8日 星期四

2017年 AR Media 北歐團參觀CPSE及專訪報導

2017年10月底,瑞典商瑞亞媒體 (AR Media) 邀請12家重點北歐集成商/業者,組團參觀深圳CPSE展。
期間,本公司(AR Media)的影像記者,專訪中國主要品牌廠商及北歐業者,剪輯成以下短片:
~ 敬請點擊觀賞 ~



台灣安控產業: 面對競爭,雖有壯烈,尚未滅頂!!

財經專家謝金河的一篇言論: "一家海康威視打扒了台灣一整個產業...",
幾乎改變了台灣投資者對產業的期望與看法,也
快掐熄了給台灣安控積極成長的機會。

謝董所陳述的股價表現,是事實,也有歷史紀錄可查詢。 但是,若深度檢視--為什麼中國的"海康威視"以及"浙江大華"等廠商,這幾年能夠有驚人的優異表現? 其實是,中國廠商的崛起,主要靠兩大因素:  (1) 政府政策扶植(包含大量資金挹注), (2) 中國市場的(政策扶植)大量採用。 前一因素,除了幫助中國領導安控品牌,在技術上不斷提升、追上、甚至到今時今日的AI/AR應用上的領先,也讓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中,有錢砸廣告,並政策性地對目標客戶進行價差補貼之誘因--攻城掠地式地進行海外市場的強勢攻擊。

台灣安控廠商 以小博大

台灣廠商的股價下滑,與產業業績下滑,並非廠商不努力,主要是市場應用正在進行變異及科技轉型,加上前幾年中國的強力攻擊,以及在無政府扶植的種種因素下,所造成的負向累積影響的結果。台灣的廠商,奇偶、彩富、陞泰、昇銳、杭特、...等安控領導品牌廠商,以自己的力量,對抗來自具有政府強大支持為後盾的中國品牌廠商之數年猛攻,還能有今天的表現,其實已經是另一種奇蹟了;台灣安控,應該可以說是全球產業的"斯巴達300壯士"!

以我超過三十年的安防科技產業之從業經驗,本人認為,現階段的台灣安控產業中,領導品牌仍舊努力進行技術升級、創新應用整合與開發、異業結合、以及落實"實用價值"的展現。 這些努力,都是"轉型"的必要過程! 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時間來實踐。

中國的Hikvision、Dahua、Uniview (UNV)、Tiandy...等企業,確實有他們技術與行銷上很強的部份,但是台灣的領導品牌--晶睿(Vivotek)、奇偶(Geovision)、彩富(DynaColor)--都還繼續推出新產品,在創新垂直應用領域中,持續努力推展,企圖以"solution價值"避開與中國品牌正面"價格"拚殺。因此,他們的股價,雖尚未回到過去2008~2010年間的高點,但是,一直維持在不錯的價格水準,並時有小幅上升的表現。

當然,中國的領導品牌也不是吃素的。他們在十三五的政策下(...构建万物互联、融合创新、智能协同、安全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同樣朝Solution的方向在海外市場大量推廣;不可諱言地,台灣品牌,在主流市場(美國、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中要開發新客戶並守住固有疆土(客群),面對這些中國領導品牌,要殺出一條血路,實在不容易。

因此,(筆者) 建議有信心的台灣廠商(有信心讓市場中的parner/客戶,接到 IoT創新應用商機),應該先向北歐市場、日本市場及配合政府南向政策推進。 若還沒有準備好但有好產品者,則可以暫時將市場重點,移回到台灣市場--進行多種垂直市場的應用推廣,以吸取不同垂直應用市場的客戶需求,也能在推廣銷售的過程中,將必要的配件、零組件"兜"齊,累積應用口碑與實績,以做為未來推向國際市場的策略複製之基礎。

並,若政府政策有意扶植台灣的安控科技產業,筆者在此呼籲:

  1. 勿墨守成規!  須以"戰略"高度,幫助台灣廠商--
    Marketing Enhancement: 
        以強勢宣傳(曝光),提高台灣品牌、廠商的能見度。
        這策略,可以是對個別廠商挹注資金,也可對多家廠商,
        整體包裝協助強化宣傳行銷。
        (目前的國貿補助與產業扶植政策,太過於保守,
          尚未看到具備國家競爭之產業扶植的戰略高度與策略)

    Technology Enhancement:
        協助廠商將現有技術與新技術整合,創造新應用價值
        除了亞洲.矽谷正在協助"強強聯合"--異業科技合作與整合--外,其實,"棄舊追新"的作法,不一定是絕對的正確...在我看來,是更大的資源浪費!
        若能整理現有技術,予以輔導,加上新技術元素,產生新應用價值並協助包裝,才能讓台灣安控廠商,更快恢復實力,找到新亮點,回到國際市場中拚搏!
        但,廠商中,有很多很好、很成熟的既成電子/機械技術,但是礙於企業規模不大(或太小),所以需要追上新應用的最後一哩路,需要技術資金的扶持。可能一筆資金到位,就能推出新機,追求新成長;或,只要跟著機會,拿到一、二個應用案,就能進帳,谷底翻轉。套句在周星馳電影"功夫"中的一句話,他們"...要的只是一個機會"!
  2. 勿太以"學研"角度來挹注或輔導產業!
    學術、研究的學者,過去為創造台灣奇蹟,一直在企業之前,追求頭端科技鑽研及實驗,帶動台灣今時今日的科技地位。然而,產業目前面臨到的問題是,技術的應用活化與活用。 若政策的輔導與補助,仍舊以是否科技上有領先?有創新?的角度,來遴選廠商及作為輔導的依據,可能一則目標要達成所需的時間太長,或者另一方面,遠水無法救台灣產業/廠商所面臨的危急!!
  3. 政府專案應帶頭"愛用台貨":
    因為經過2010年的金融海嘯及接續幾年的全球化經濟蕭條,歐美許多過去的大品牌,其實現在的系統及產品,都是在亞洲製造的。而其中,有超過三成以上,是台灣品牌所貢獻的。財信傳媒的謝董說, "海康威視產品賣到全世界,這些年再把雲技術、人臉辨識系統加上去,在中國大陸犯罪恐怕都逃不出海康威視的電網..."
    是的。中國政府,將警政應用,政策上分省分、地區,優先採用他們的領導品牌產品與系統,多年來不斷練兵、改善、要求的結果,讓他們的系統效能與表現上,在今天,確實有令人驚豔的成效。
    台灣安防科技廠商的技術,絕對不會比中國廠商差! 我們可能沒有一家廠商可以跟海康威視的規模相比,但是,多家廠商的整合,實力上一定可以出其右,甚至更優!
    台灣政府當局,是否也能優先支持台灣的安防科技系統產品,使用充分應用在國防、民防、交通、治安管理上? 

政府的"5+2"政策,是否能夠簡單地落實在安防科技產業及廠商身上? 
是產業專業人士,很想要問"政府"的問題之一!


筆者:  張月霞(Asha)
~ 有感 & 分享~

2017年8月16日 星期三

翻轉績效(二) 用【應用情境】銷售 能更快吸住對的客戶


安防科技的產品,市場預測2022年以後將會商業應用普及並讓市場產值上升一倍

儘管如此,目前畢竟市場仍以專案規劃或標案進行為主。 同時,安防科技產品,在消費應用與使用認知上,也都還尚未普及。所以,想在2022年時獲得高市場關注度,對於正要開發或已有對應商用高成長的產品及Solutions 的中小型外貿企業,現在就要著手宣傳行銷的扎根工作!

若從現在開始進行行銷,企業將有5年的時間與空間來持續運作;以逐年曝光的總和,累積出正向品牌專業知名度,帶動個階段新產品的高市場接受度,吸引更優質客戶上門洽詢合作。

續 8/10的   翻轉績效(一) 策略重整 能量聚集 ;若已確立了再出發的策略及可分配資源下,筆者在此,針對行銷的布局與執行,接續分享,以供(新年度)行銷的規劃/計畫參考:


【廣告及宣傳】規劃三要件

除了過去使用的平面雜誌廣告(*)外,如今有更多廠商善於運用各種電子平台與網站,進行商業訊息的發布與傳遞。企業,不論使用平面或電子媒體(平台)進行宣傳、曝光,都可以參考下列所提供的三個規劃要件 (能都符合最好;否則挑可執行配合就可):
  1. 應配合展覽活動前/中/後期,密集宣傳
    除非企業幾乎周周能發布優質新聞內容,若企業每次都間隔很久才有新消息週告TA(目標客群)的話,行銷人員更應該要掌握 "何時讓新聞登出" 能夠獲致最佳效果。
    展前宣傳最重要: 出展前(至少)1.5個月前開始,企業密集(至少二周一則、或週週一則更好)發布新聞訊息,尤其是透過專業媒體平台登載的話,可以有效吸引展覽準訪客的注意;這群專業訪客,當然就是展覽廠商的重要TA (Targeted Audience 目標客群)。 因此,若能週週看到不同面向的企業訊息,能提高TA的關注度與合作興趣;而且,可以有效增加企業展出的訪客造訪率(*)
    展後,若持續重要新聞不定期登載、分享,能夠延長TA對企業品牌的記憶延長並加深;若已經開始了商業的聯繫,客戶對品牌因此認知提高,會有效加速雙方合作的締結。

    平面雜誌廣告(*)  據AR Media的內部數據顯示,目前仍有7%的關鍵決策者,偏好閱讀雜誌紙本及進階的電子版 DETEKTOR 雜誌。增加企業展出的訪客造訪率(*)  根據ceir (Center for Exhibition Industry Research)機構調查指出,參展廠商若展前搭配媒體進行密集宣傳行銷,可以有效提高33%的攤位訪客造訪率! 而且,展前行銷宣傳訊息,可以讓目標客群及到訪的訪客,對展商品牌及展品,更有印象並具有較高的接受度。 read more..
  2. 新聞/消息發布後,應進行多觸角擴散、分享因為現在幾乎所有商業人士都有使用多個社群平台,進行公私動態訊息的分享。企業透由專業媒體平台登出的新聞,應該多多透由粉絲頁、企業網站、個人的社群、甚至email轉寄(給進行中客群),進行充分擴散分享,擴大影響幅員及可觸及之族群。
  3. 善用影片(輔助),強化說明深度所謂,百聞不如一見。  由於數位相機與智慧型手機已很普及,人人都可以自拍影片(當然,商業用的影片,在拍攝解析度與取景角度上要稍微講究些)。目前已經有很多消費型的產品銷售,在網路中(透過FB, Line...等),以短片或圖說方式,推銷商品。
    例如:  氣墊鞋墊粉底液筆、...等。
    從事安防外銷的製造商及企業,也應該針對既有產品及新產品發布,拍攝或補拍個別短片,輔助產品功能介紹及/或應用效能圖說及呈現。
    在此分享幾則領導品牌的短片拍攝: Geovision GV-FE系列攝影機安裝Vivotek SC8131People Counting功能Dahua Retail Solution。短片,顧名思義不是"影片",所以拍攝的內容30秒內看完最好;最長,也不要超過3分鐘為宜。 否則,網路讀者看到一半就跳走了...



使用【情境】銷售  更能帶動業績成長

過去安防產業的廠商,在行銷(廣告、展覽、新聞發布)執行的內容,因主要對象是安防專業業者,所以都特別強調規格特性及系統配置的說明與圖示;但常常因流於文字太多,會讓讀者缺乏耐心看完,或無法有效吸引讀者或展覽參觀者,以致於導致行銷展出或宣傳的被詢問度不高。

尤其是,未來加入推廣安防科技產品的中間商(客群),將不僅僅只有安防相關專業業者,可能會是來自不同專業領域(如醫療界SI、 建築界設計師、電營商、網路服務業者、或 ICT大盤商)的新型態客戶。 他們也正為未來IoT驅動的創新應用需求,在找新的產品與解決方案,來增加營銷陣容。 在大家都追求速效業績下(產品引進,希望可短期增加營收),這群新的嬌客,可能沒有太多時間,來弄懂安防科技的特殊規格細節,應該也不願花太多時間進行人員售前培訓。

所以,安防科技業者/廠商,要(捨棄規格列示的作法)轉變,改以應用情境呈現,來讓新的潛在客群,可以快速理解產品的好處及應用效益;幫助他們加速入手的意願與困難度排除。 

企業於展出時,可以使用大型圖示,呈現應用的場景;也可以搭配大螢幕,播放應用效益及效能解說短片,加厚情境敘述的深度。同樣的,企業的新聞或新產品宣傳,也可以插入短片輔助,讓文字說明更簡潔、易懂。

企業,強化【應用情境】的展現宣傳能力,
可以更有效提高新客戶合作機率,更快看到成交業績。 




[補述]  
該採用  Social Media (社群分享行銷)?
還是,付費使用Professional Media (產業專業媒體)?

安防科技產業中,很多公司很早就開始建立FB粉絲頁、透過Tweeter、Line、LindedIn 等社群平台,進行社群好友及目標TA的經營分享。預見,未來安防科技銷售,也即會走向商業、民間消費應用;當市場時機成熟時,具備高知名度的企業或被傳說率高的產品,就會有很好的銷售表現。 

社群行銷這種方式,可以廣泛地觸及潛在的消費大眾,費用花得不多,但是比較需要人力及較多的時間投入,來維護及經營企業,運用Social Media宣傳,慢慢影響並教育廣大的未來客群;在淺移默化之間,可以讓品牌及Solution應用,深植人心。 同時,因網路的讀者喜好是很善變的,企業以較長的時間,透過學習、嘗試不同的行銷分享手法,慢慢調整及改善,能幫助加強企業內行銷團隊的議題掌握與執行能力。 社群行銷的方式,現階段,較適合內部人力資源較多的企業、廠商之行銷宣傳運用。

但,小/微型的企業,若人力資源相對較少,則不建議現在就使用Social Media 作為主要的行銷宣傳媒介。 一方面,若無法有效經營運作,很容易閒置不用,反而招來負評;二方面,目前安防科技產品,內外銷都需要累積專業買主或銷售夥伴(中間商),才能有效帶來業績!  雖說社群分享(Social Media)的行銷,對於市場教育是有幫助,但對大部分的安防外銷廠商來說,較難集中聚焦地影響特定目標客群。在Social Media中散播資訊,雖然可以觸及到更多的讀者,但是其中專業業者有多少? 是那些人? 很難真正掌握。  (筆者認為) 目前應視Social Media 為企業資訊擴散傳播的自有頻道,不能當成主要的宣傳工具(媒介)。

專業的安防科技產業媒體,都有經營並累積出一群忠實的專業讀者(目標客群)。 儘管,各專業平台的讀者群數量,比知名社群平台的使用者數量,少很多,如九牛一毛,但是,因特定族群之專業群聚的緣故,在專業媒體/平台中,發布消息/進行宣傳,就更容易聚焦,被目標客群看到;也能較快吸引到對的客戶,導入商機。

企業宣傳,目的在於如何快速找到客戶,產生交易!
為此,企業更應審慎挑選並使用適合的宣傳工具及方式,即使是付費使用(只要在可以支付的行銷資源內),只要運用得宜,行銷宣傳的成果,就能讓議題吸引對的客群,因此帶來商機。  適當地注入業績活水,才能讓企業周轉,得以繼續經營。
反之,若只是因為花費低,即使耗用大量時間與人力,卻無法快速讓好客戶、對的客戶上門;時間若越拖越長,企業支出的固定花費就更多。 若在沒有好的進帳得以平衡支出下,企業營運就會更無法持續。


-- (筆者:  張月霞 Asha)


2017年8月10日 星期四

翻轉績效(一) 策略重整 能量聚集

IoT(物聯網)主導的應用及商機,是今日各國產業發展及轉型目標的主流。
安防科技產業,也不可避免要面對這樣的趨勢洪流的來襲!

因為有別於手機、電腦...等3C科技產品(市場應用已經全球普及),安防科技(產品/系統),更需要在各區域或國家市場建立各地區對的中間商/銷售夥伴(Distributor, Dealer, System Integrator...etc.),才能有效進行市場開發與滲透。同時,因IoT化,安防科技的應用,正在朝"更廣"且"更深"的智慧創新整合方向,快速發展中;所帶來的是,每套完整的解決方案/系統,將因涉略到更多科技整合及使用上的Know-how,廠商必須提供更多教育性的資料、說明、訓練、服務與支援。

自2011年以來,經濟事件的衝擊與不景氣,加上IoT的趨勢推波助瀾,國際市場中的買方(中間商),對廠商的挑選與業務合作條件的要求,更多也更具體;大致如下:


  • 要有市場知名度 或 高口碑(傳說度)
  • 能系統化提供更"易懂"及多樣的輔助資料及訓練
  • 廣告宣傳及訴求,要有高感受力 (若能讓終端應用者,直接了解更好)
  • 具有24hrs在線(online)或快速支援服務
  • ...and more
知名的大型企業及品牌商(如,Genetec, Schineider, Avigilon, Milestone, Hikvision, Dahua...等),很自然地能夠快速整合資源,並調整在地化,以積極滿足市場上客戶的各種需求,維持並擴大業績。 

反觀,一向以策略開發及委託生產為主的大部分亞洲製造商(出口商)來說,要滿足客戶(代理商、安裝商、品牌商)的新需求,不僅僅是財力上的問題,更是行銷團隊的行銷布局與議題規劃/掌握能力之一大考驗! 

不少廠商,因此退回到保守政策,不行銷、不宣傳、甚至不出展~  也有不少亞洲的安防科技廠商,已經轉換經營方向甚至出走;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知名的亞洲安防科技製造商,進行大幅度的整併或求售。 


面對大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改變與影響,
難道只能是有能力行銷的大公司、大企業,才有機會嗎?

筆者認為,通往成功之道,不是只有一條!  據了解,每8~15年就會有一波景氣循環;未來景氣循環,預測將會越來越快!  不論何時,具有核心技術與價值(含產品開發、應用整合、或 資源整合)的企業,即使在景氣惡劣的情況下,仍然有能力渡過景氣谷底,翻轉績效。

當意識到績效表現可能面臨或持續下滑時
企業內部,應優先審視並確立策略執行的方針與方向,是否符合大環境轉變與市場需求。 以下是筆者經由市場觀察與產業拜訪,彙整出來之拙見,提供產業先進參考:

  • 擬出核心(明星)組合
    很多企業,此時若已面臨市場業績下滑或客戶流失,大部分會開始進行更多產品的研發或甚麼都不做。筆者建議; 此時,企業決策層,應該要做的是,重新審視核心價值及產品陣容--精簡主力產品--抓出明星產品或組合系列
    例如:  將眾多的產品系列中,找出一直幫企業賺錢或持續可接單的產品/機種,規劃出一(數)套可對應某(數)個垂直應用的產品組合。
    (P.S. 避免在時機不佳的時候,擴大供應產品類型或擴散使用行銷資源。)

  • 鎖定主要(一個)應用或市場
    在不改變現有客戶及確立(明星)產品陣容下,每一年,策略性地新增或鎖定一個垂直應用或區域市場,主攻宣傳。
    例如,某企業2018年主打"交通應用"市場:
    儘管該企業有全方位的產品種類及不斷有新產品推出,在2018年度的有限行銷資源下,僅針對此應用,挑出明星組合,在這一年間全球化地主打此應用的特點強項、成功案例等宣傳及展覽主題。從行銷主攻下,有效開發並帶來新客源;再從中,針對個別需求,去進行其他產品的業績促成與擴大。
    (P.S.若行銷資源十分有限,建議鎖定"垂直應用"+"區域市場";也就是說,用一個年度來針對一個主題,向特定市場--如歐洲、或東南亞--行銷主攻。 建議:  
    這類資源/人力少的小型/微型企業,在一個年度中,不要以全系列產品向國際市場全方面地宣傳;若主打應用放得太多、太廣的話,反而會拖長業務接單的周轉期。因為,行銷宣傳後,若有效,將同期間內引來自不同應用所產生的技術整合之回覆、轉接零配件/設備之解決、及trial-run的測試...等客戶需求,這些多樣化的問題與要求,會讓企業內部後勤支援人力與時間大幅消耗,結果可能導致更多無法預測的企業成本產生與浪費~)

  • 策略分配(有限)行銷資源
    如在此Blog中曾分享的"年度行銷預算怎麼訂?"中提到的,建議企業應將行銷預算,分成"展覽"、"廣告/宣傳"、"業務差旅"三個方向執行。
    若太集中用於展覽,因費用高(占比50%~60%),很容易影響業務收益績效比;或展後熱效益,退燒太快,無法有效持續累積品牌知名度。若無品牌知名度,僅僅靠業務出差拜訪客戶,通常影響客戶下單的力道不夠。
    廣告/宣傳(通常應占總行銷預算20%~25%),若運用得宜(曝光頻率夠,內容質優),可以隨時(不論有無展覽或業務差訪)幫助企業將品牌形象及知名度,在產業中維持在或提高到一定的高度。三種行銷方式,交互相乘運用地持續執行一段時間(至少8個月以上),可以逐漸增加市場接受度,吸引客戶上門詢問,進而提升績效;若長時間持續執行,就能累積出好的品牌形象與信譽。(P.S. 企業,若無行銷資源布局策略,則可能病急亂投醫,或是某一年砸下太多經費參展而隔年又不出展,或某幾年進行了廣告後又停了幾年不宣傳。 因為形象累積工程,需要持續進行;若因中斷展覽或宣傳了幾年,原有的品牌知名度定會大幅下滑或被其他品牌影響。 待幾年後,企業又要恢復宣傳的話,需要執行比中斷更長的時間或花費更多經費,才能讓品牌恢復到之前的市場接受度與知名度,並明顯吸引客戶回流。)

企業,經過策略重整,讓資源及能量聚集,才能火力集中,再出擊。


預告:  翻轉績效(二)   
將於 8/16 登載分享


[補述]

當外在環境有大幅度的改變時,往往有部分企業主/經營者仍習慣用以往"成功過的經驗法則"來審核年度計畫,以及訂定政策。但是,政策的方針與執行,(太保守或太躍進)若不能有效對應當下市場的轉變與需要時,可能就會嚴重地影響到業務執行的績效。  當年度業績檢討時,業績滑落離目標達成差距太大時,次年度的行銷預算經費,就會被刪減。

刪減預算額度,政策上並沒有錯;但,可能會錯在--行銷該花的錢儘管變少了,但仍沒有花在(對的)刀口上。 企業,儘管少花錢,也應該是在找替代行銷方案上下工夫;該找出能花費更少的宣傳工具,延續(維持住)過去(高花費下)所累積下來的高知名度及市場接受度。等到,績效翻轉或外在環境對業務推廣更友善時,經費寬裕了,再酌量追增行銷預算(擴大布局範圍)。

行銷花費多的企業,固然可以在短期衝高知名度並讓業績表現明顯提升;但是,資源有限的企業行銷,不見得成效一定不好~ 重點是,使用有限的資源的企業(要認知),必須更要更加善用資源分配,加上時間(較長的期程)運作,來累積出好的行銷效益與成績。 

行銷成效好不好,真正關鍵在於是否"持續"! 若要維繫企業有效經營與績效,行銷宣傳,不論預算多或少都能做,也應該做。

-- (筆者:  張月霞 Asha)



2017年7月19日 星期三

最新Cisco資安報告,披露潛在損失程度

根據2017年Cisco年度資安報告(ACR)消息,曾經有過資安漏洞的企業/機構中,有超過1/3以上在2016年度,都提列其實質客戶、機會、及收益減少超過20%。

這些企業/機構90%以上在經過駭客攻擊後,都進行了威脅防禦的科技導入及處置:  將資通訊與安防功能進行有效分隔(佔38%)、對職工進行安全意識提升的訓練(佔38%)、及危害升高科技的建置(佔37%)。這份報告,在13個國家內,針對將近3,000名高階安全管理主管(CSOs)與安全執行人員,進行Cisco ACR(報告)中的"安全能力基礎調查"。

該報告,時至今日,已經進行了十年;這份國際級報告中點出了針對網絡犯罪的演進以及其攻擊模式的轉變,保安人員及團隊是否有能力抵禦之各種挑戰與機會。因受預算經費限制、系統整合應用度差、以及人員缺乏訓練,是安全管理主管(CSOs)們無法提升安全作為的最大障礙因素。主管們常常反映說他們的安全部門現在面對的管理環境變得很複雜,其中65%的單位反映在管理上要用到6~(甚至超過)50多種安全科技器材,使更無法有效安全管理(讓潛在達到有效管理之認知差距擴大)。

Cisco 中東(東區)總經理 Shukri Eid說,"2017年間,資安是商機,商機也在資安--需要更多對話,也會產出不同的成效。這需要透過有效性、成本及是否有妥善管理好風險情況評估,來進行適當的處置;可能要不斷地追求改善。在這份2017年Cisco 年度資安報告中呈現,並反應出我們對於預算、人力配置、創新與整體架構各方面之策略思慮上的掙扎。"

自從2007年第一份Cisco 年度資安報告出爐以來,網路資訊安全(Cyber Security)已經經過大幅變化。儘管科技讓攻擊後的傷害更大,防禦變得更複雜,但是,基礎的安全防護仍然一樣重要。

新聞原文: Cyber security report reveals extent of potential losses (按此線上檢視) / 翻譯 Asha

2017年7月17日 星期一

大樓管理的市場產值,到2023年(預測)將達到192.5億美元

位於印度 Hadapsar的Marketsandmarkets發表最新的報告中披露,大樓管理應用系統的市場,將從2017年起,以16.71% CAGR速率成長,預測到2023年將達到192.5億美元的市值規模。

在大樓管理應用系統(BMS)市場中,該調查研究中所考量其主要成長驅動因素為:  對工商及住戶之使用者的主要成本效益考量、是否能簡化大樓管理運營與維護,以及是否能因應大樓在節電能效與生態環保之需求成長應用。

在2016年度的BMS市場中的軟體應用類的產值 設備管理的軟體(facility management software sector)貢獻最大。因為大樓的暖通空調(HVAC)系統及燈光電力系統追求能更節能省錢的高效能管理的需求,造成此軟體的市佔率變很大。大樓內這些都是要用到高功率的電能消耗,只要找到方法提高應用管理能效,就能明顯看到費用的節省。

提供大樓管理的服務業市場,預測從2017年起開始成長,一直到2023年之前,將看到最高的成長率。對於大樓管理的服務提供商,需要尋求外部專業服務夥伴來處理例行資通訊系統的(it operations)運作管理。就算是應用最先進的智慧大樓科技,讓大樓變得智能化,能有效改善低效能狀況,管理也仍需要配置一部份人力監管。投入人力可以輔助確立並排除問題,執行進行中的維修作業,以及監控能源管理操作。

在2016年度,全球的BMS市場以歐洲的市場產值最高。在此區域內對BMS(系統)的接受度,因法律規定、政策框架之修定、運營效率、成本控制、可持續發展效益、及商業動能的改變而升高;這些都將致使在歐洲市場中的系統垂直整合度提高,並使服務幅員擴大。

該報告中點出在BMS市場中之龍頭企業為,Honeywell, Simens, Johnson Controls, Schneider Electric, United Technologies, IBM, Ingersoll-Rand, 及Delta Controls.

新聞原文: Building management market estimated at $19.25B by 2023 (請按此線上檢視) / 翻譯 Asha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中國廠商,在消費監控應用市場領域大"秀"肌肉(實力)

根據中國.上海消息:  以中國供應商標為品牌的消費應用的影像監控設備,在2016年間銷售額,大概佔美國市場產值的5%。儘管如此,據IHS Markit市調資訊,反觀近期中國內地市場,對於消費應用的影像設備供需爆量的現象,反而即將引發美國業者潛在危機感的倒數計時。

過去的五年間,美國市場經歷了超乎預期中的成長,其中2016年呈現了雙位數的成長率,達到八億三千萬(US$830Million)美元的市場交易額。

另外,智慧型手機的銷售爆量,也讓消費者對於監控設備的需求,同樣承受成長之澤。智慧型手機讓影像監控供應廠商,能夠順利開發應用(使用者)介面,讓消費者可以隨時隨地(透由手機)上線進入監控系統,取得即時畫面。進而,若能有更好的無線科技、更廣行動數據含蓋範圍、更快速的連網速度、雲儲存、及智能影像分析,都將幫助產生更多新的應用需求。

市場影響因素

儘管如此,影響市場需求成長的另外的主因,是設備價格是否被市場所接受。單就攝影機的價格來看,過去3年來的價格,已經掉了幾乎一半。企業目前是否能增加收入,完全仰賴新的應用需求的創造。 如果市場的價格敏感度夠高,那麼,最終的市場掌控者就會是最低價的供應商(品牌)。

對於美國供應業者來說,另外一個主要市場影響因素是,現在的消費等級(單機型)網路監控攝影機(在2015年時)的平均售價是US$95/支。同期,在亞洲地區買到的平均市場價格落在US$27/支。這樣的價差可能是因為賣出的攝影機技術規格有很大的差異。然而,在中國,消費者可以用少於US$20/支的價格,買到具備能上網,720條解析度(具備低光夜視),鏡頭具備可以左右旋轉及放大縮小、又有動態偵測、雙向語音、及雲端儲存功能,還加送一片8GB micro SD卡的單機網路監控攝影機。

如果這些中國製造商同時在外銷方面加把力的話,這將會讓在美國市場的銷售業者造成很大的問題。因為大部份美國供應商都是以OEM(代工生產)的方式向中國製造商取得貨源,他們很難跟中國直接銷到美國的貨源用相同的價格競爭。若當市場是戰爭奪戰剩下單純只以價格取決,那麼,無疑地中國製造商將大獲全勝。 IHS Markit 市調機構的居家安防市場分析師 Jim Dearing已經發現為何這現象,在美國市場尚未發生,以及是甚麼因素阻擋得此現象的產生之背後原因。

因為這些OEM製造商,在中國,是透過如"淘寶"(阿里巴巴集團旗下企業之一)等的線上購物平台,將產品直接以低價賣給在地的消費者。 他們不需要付費或分享利潤給其他中間商,僅需要付很少的費用給"淘寶"。儘管如此,在美國的線下銷售管道仍然很強勢的線在,要用這樣的方式賣進美國,還很難普及到全美市場。在美國,僅僅只有少數的中國製監控設備,有能力鋪貨到全美零售通路的貨架上;因為,要經營通路關係,以及具備品牌辨識度,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投資;因此,只有超大型中國代工製造商才會考慮將此列入市場行銷策略。 致使,沒有能力設立在地銷售辦公室的小型企業,轉而透過 Amazon 及 eBay 平台來賣產品;這麼做,可能會因為沒有在地客戶服務,導致因使用者評價不好(電子商務經營的致死風險)而受累。

美國經營者的解套方案

為了讓美國市場供應業者可以維持市佔率,Jim Dearing 建議應該要多方思慮謀策。首先,必須要維繫優質的品牌知名度(信譽);只要消費者繼續認為中國品牌的產品之品質比較差,就會讓他們對高價品的價差認為是合理的。美國業者可以透過軟體的創新(不論是改善手機的使用者介面或是加入影像分析提昇進階功能),是能做到差異化最有效的方法。

另一方面,能讓零售商高興滿意,也是業者應該要專注的主要策略之一。中國的廠商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讓美國零售通路業者開始進庫存(貨)。只要上述策略繼續持續,讓中國廠商搶得市佔的機率就會大幅下降。美國業者,也應該思索是否可能將監控影像與其他後續居家會添購應用的設備(如家庭自動化、警報器、或家庭娛樂設備)進行整合應用。

最後很重要的一點,因為市場還會持續上漲,IHS建議美國製造業者,也必須要接受攝影機的平均售價還會繼續下滑的現象,並依據調整因應。

<0>


新聞原文:  Chinese manufacturers flex their muscles in consumer surveillance (按此線上檢視) 

/ 翻譯 Asha